太仓港口开船用丹乙针。
——《郑和航海图》
1413年11月,马欢在江边,与众人一道祭祀,虔诚祈祷,拜请各路神明护佑。只见,炉内心香,神烟缭绕,内心澎湃,亦如江水。
“奉请历代御制指南祖师……定针童子……水盏神者,换水神君……”。此去经年,擎波喝浪。即使船再大,人浮于水面,那都是九死一生的事。所以,在海上谋生的人总会选择信点什么,毕竟人最重要的是信念,哪怕这相信本身也是错误,但跟生命比起来都在所不惜。
对于1413年的人们来说,向神明寻求宽慰,即可将灵魂托付于自然,从此无惧。指南针,这种很难解释的物件,在当时,似乎每一个操作步骤都有神力的注入,指南有祖师,定针有童子,杯盏有神者,换水有神君……
罗盘
早在蛮荒之时,河北磁山就有一种神奇的石头。铁器与之相碰,便会被魔力吸住,人们称它为磁石。从古至今,有关磁的玄妙,虽有各种理论支撑,却仍不可深究。
似乎科学绝非永恒不变的真理,而是一知半解的发现罢了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人们正在一点一滴地参透磁石的各种习性。不知何年何月,突然有人发现,磨细的磁针,犹如倔强的丫头,会一根筋地指向一个地方。
水罗盘 针碗
带着对未知的虔诚,以及对自然的敬畏,老者用圣洁的碗,装上从天而降、不染人间尘埃的“阳水”。至于为何不用“阴水”?实际谁也参不透其中原理。但这大洋之上,风急浪高,沾上凡尘世界的风,无疑是劈波斩浪之人最大的忌讳。
有了“安罗经,下指南”,庶针定向,导引沉浮,马欢一行,虽远离故土,飘渺沙鸥,却有如神助。科学的进步,往往会消耗大量的光阴,从蛮荒时代发现磁石,到航海用它来导航,人类花费了太多时间。
当时的马欢,只是一个小小的文官,虽然身兼通事和教谕两职,但通事不过九品,教谕更是不入流。这是马欢第一次随郑和船队下西洋,他的主要工作是辅助翻译,从而沟通异域外邦。有幸参与壮举,马欢与有荣焉:“舟辑之雄壮,才艺之巧妙,盖古所未有”。
另一个通事兼教谕费信,他参加过1409年郑和船队的第三次下西洋,此时正另有使任。他已经在前一年赶往南洋,就在马欢一路南下之时,费信差不多正准备回国。不知他们是否在海上,也曾经相遇?
此次下西洋,为郑和船队的第四次远航。共有船舶四十艘,船员两万七千多人。郑和一行,斩波万里,直止东非,第一次将行程远拓新洲。
1415年8月,船队回到大明,马欢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远行。就在这次航海归国不久,马欢开始着手著作《瀛涯胜览》。
这一写就是三十五年之久,其间,马欢又参与了郑和船队的第六次(1421年)和第七次(1431年)远航。直至1451年,全书方才定稿。而与之交臂而过的费信,在1436年完成了他的远洋著作《槎星胜览》。正是这“瀛涯槎星”,让郑和船队的航行穿透了历史迷雾,展现在我们面前。
马欢与费信是幸运的,他们不但参与了历史壮举,也让自己的文字穿透了历史。郑和船队七下西洋,总参与人数不下十万人次,而这十万人中,有名有姓者寥寥无几。
当年,是谁伐木以为桅杆?又有谁秀锦以为旌旗?已经无从考证。碧波之上,有人操橹以伏洪波,有人执戈以卫生死。年轻的马欢费信,斡旋于海岛方言之中;虔诚的无名老者,在船舱一隅,杯水浮针,定乾坤术数,导引沉浮。而《顺风相送》则与绝大多数参与者一样,连作者姓名都不曾留下,仅有手抄孤本,见证他们曾经来过,又已远去。
岁月的长风吹过多少不老的容颜,历史的长河留下多少英雄的故事?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,平凡人更是如此。也许只有化为文字和精神的东西才能被永久流传吧。
注:
(1)“拜请各路神明。炉内心香,神烟缭绕”。出自《顺风相送》开篇:伏以神烟缭绕,谨启诚心拜请,....有功传此炉内心香。
(2)“奉请历代御制指南祖师....,定针童子...水盏神者,换水神君..”。出自《顺风相送》开篇第二句。
(3)“擎波喝浪”出自《顺风相送》“擎波喝浪一烬神兵”。
(4)“阳水”“阴水”出自《顺风相送》“取水法。务要阳水,不取阴水....阴水者风下厄也”。
(5)“安罗经,下指南”,庶针定向,导引沉浮。出自《顺风相送》“下针法。安罗经,下指南,须从乾宫下....故下针必以是为先。庶针定向,不至沉浮”。
(6)“舟辑之雄壮,才艺之巧妙,盖古所未有”。出自马欢《瀛涯胜览》。
(7)“有关磁的玄妙,虽有原理,仍不可深究”。磁学,现代科学有不同原理,但仍然是学术前沿的研究热点。
(8)“河北磁山”。磁山遗址。磁山文化。华北新石器早期重要文化。为中华文明早期发源地之一。被称作指南针的发源地。
(9)太仓港。明代军港,水军训练基地。郑和下西洋多次从此出发。
(10)“此时正另有使任。他已经在前一年赶往南洋”。费信于1412年随杨敏出使孟加拉等国,于1414年回国。先后两次随郑和船队下西洋,另外多次出访南洋诸国。
(11)《顺风相送》。明代手抄孤本航海指南书。据传为郑和水师所著。主要记录了关于气象方面的观察方法、州府山形水势、前往各地的航程等。其中“福建往琉球”一则记载了福建到琉球的海路,第一次出现了“钓鱼屿”(即钓鱼岛)、“赤坎屿”(即赤尾屿)的名称。
(12)《瀛涯胜览》。马欢著。该书记录了马欢下西洋二十四国的亲身经历。主要记载航海航路、海潮、地理、国王、政治、风土、人文、语言、文字、气候、物产、工艺、交易、货币和野生动植物等状况。
(13)《槎星胜览》。费信著。记载费信亲历四十余国的见闻。对其位置﹑沿革,重要都会﹑港口﹑山川地理形势,社会制度和政教刑法,人民生活状况﹑社会风俗和宗教信仰,以及生产状况﹑商业贸易和气候﹑物产﹑动植物等,均作了扼要的叙述。
(14)《郑和航海图》。作者不详。原名《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》,据称约成于1425至1430年间。为世界现存最早航海图集。